COPE发布新版撤稿指南:应对论文工厂、第三方机构等问题
发布时间:2025-09-05 阅读数:15 发布:学术出版研究中心
近日,出版伦理委员会(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, COPE)正式发布了新版撤稿指南,对论文撤稿的适用场景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界定,尤其针对日益猖獗的“论文工厂”活动制定了明确规范。同时,COPE 还同步推出了独立的 “关注声明”(Expression of Concern, EOC)指南,两项文件均强调了科研诚信相关通知发布的时效性,并细化了各类通知需包含的关键信息,为期刊和出版商规范科研成果管理提供了全新依据。
一、撤稿场景
相较于 2019 年版指南,新版撤稿指南的一大亮点的是对撤稿理由的进一步具体化,尤其针对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论文工厂问题作出了明确回应。根据更新内容,当论文出现“作者身份无法核实或对研究责任归属存在重大疑虑”时,期刊应启动撤稿程序。此外,指南将“任何形式的不实陈述”均列为撤稿范畴,具体包括“欺骗行为、欺诈(如论文工厂操作)、身份盗用或虚构作者,以及未披露人工智能(AI)参与研究过程” 等情形。
对于同行评审过程存在问题的论文,新版指南也给出了更清晰的判断标准。此前的指南仅将“同行评审过程受损或被操纵”列为撤稿理由,而新版指南则直接列举了具体的操纵方式,如 “虚假评审人、使用论文工厂、引用操纵” 等,为期刊识别和处理此类问题论文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引。
在批量撤稿场景下,指南特别要求期刊和出版商在通知中 “明确说明已发现系统性、有组织且广泛存在的出版流程操纵行为,且该论文是受同一操纵流程影响的系列论文之一”。这一规定旨在解决此前批量撤稿中信息不透明的问题,帮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撤稿背后的整体情况。值得注意的是,考虑到可能存在无辜作者的论文被卷入批量撤稿的情况,COPE在新版指南中首次建议,期刊编辑应在撤稿通知发布前,为相关作者提供论文 “重新评审”的机会,以最大限度保障合规作者的合法权益。
二、时效性与信息透明度
COPE主席Nancy Chescheir在接受Retraction Watch采访时表示,此次修订 2019 年版撤稿指南的部分原因在于 “撤稿数量不断增加”,以及 “学界对撤稿时效性和流程规范性的担忧日益加剧”,但最关键的驱动因素是 “同行评审过程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,如论文工厂的泛滥”。
时效性始终是撤稿指南关注的重点。新版指南与旧版一致,强调撤稿通知应在 “编辑确认论文存在严重缺陷、具有误导性或其他不可靠情形后,尽快发布”。同时,新版指南进一步重申了这一原则,并明确列出了不应成为撤稿延迟理由的情形,包括“作者或其所在机构不配合或未及时回应”“尚未发表的信件或评论对论文提出重大质疑” 以及 “机构调查尚未得出结果”等。
然而,对于指南中 “尽快发布” 的表述,部分学者提出了进一步细化的建议。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副教授Andrew Grey长期致力于识别问题论文并推动其撤稿,他认为,新版指南中 “减少对机构对研究者行为或出版诚信评估的依赖” 这一调整值得肯定,但相关表述 “应更加清晰,让期刊工作人员明确,在大多数情况下,无需等待机构调查结果即可做出编辑决策”。此外,格雷还指出,指南中关于撤稿通知发布时间的建议 “过于模糊”,“一旦决定撤稿,通知理应在几周内发布,但目前往往需要数月时间”。他进一步举例说明,有时期刊和出版商在收到机构调查报告后,启动调查或完成撤稿流程甚至需要数年之久。
对此,Chescheir解释称,COPE未在指南中设定具体时间期限,是因为不同论文的撤稿决策过程差异较大,所需时间难以统一规定。不过,她同时强调,新版 “关注声明” 指南已针对这一问题作出补充,要求若对可信质疑的调查或解决需要 “较长时间(如数月)”,期刊应发布 “关注声明”,尽早向读者提示潜在问题。
三、同步推出“关注声明”指南
除新版撤稿指南外,COPE 此次还同步发布了独立的“关注声明”指南,旨在填补科研诚信问题处理中的中间环节空白。该指南明确指出,当“期刊编辑判定对某篇论文的质疑具有实质性且可信,有必要向读者提示,但现有信息不足以决定是否需要更正或撤稿”时,应发布 “关注声明”。
指南进一步列出了“关注声明”后续可能的3种处理结果:无需对论文进行任何修改、需发布更正声明或启动撤稿程序,以及相关质疑无法得到解决。同时,指南保留了 “关注声明可作为最终处理结果” 的可能性,这与近期PLoS One针对 4 篇论文发布 “关注声明” 并将其作为最终处理方式的案例相呼应。
四、多方参与与未来展望
新版撤稿指南还特别关注了科研诚信监督中的 “第三方贡献”,明确规定 “若对论文的质疑由第三方提出,在相关且获得许可的情况下,可在撤稿通知中提及该第三方的姓名”。这一举措旨在认可那些积极发现问题论文的 “科研侦探”(sleuths)和读者的贡献。不过,正如Retraction Watch 7月报道中所指出的,尽管多数“科研侦探”支持这一政策,但他们普遍认为,相较于获得署名认可,将不可靠论文从学术文献中清除更为重要。
此外,新版指南还对撤稿通知的规范发布提出了更多要求,包括 “在相关情况下参考外部调查结果”“遵循国家信息标准组织(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s Organization)的最佳实践”,以及 “撤稿通知不应设置付费墙或其他访问障碍”。Chescheir表示,此前部分撤稿通知仅简单提及 “论文已撤稿”,缺乏关键信息披露,“这种不符合内容规范的情况存在严重问题,因为读者需要了解论文存在的具体问题,以保障学术信息的透明度”。
据Chescheir介绍,为制定新版指南,COPE广泛征求了编辑和出版商的意见,开展了文献检索,并参考了各出版商的科研诚信页面。新版撤稿指南的撰写团队成员涵盖编辑、出版商、COPE 个人会员,以及高校和研究机构代表。她同时表示,“虽然我们在指南制定初期未邀请‘科研侦探’参与,但预计将收到所有关注该领域人士的反馈,这些反馈将成为未来指南修订的重要依据”。
对于指南的未来完善方向,Grey建议,后续修订应纳入“具有出版诚信评估经验且能与期刊有效沟通的读者代表”,并“提供配套建议,指导期刊如何处理科研诚信相关疑虑”。随着新版指南的落地实施,COPE有望进一步推动全球科研诚信治理的规范化,为应对论文工厂等学术不端行为提供更有力的制度支持,保障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。

下载:COPE撤稿指南(2025).pdf
参考文献:
[1]https://retractionwatch.com/2025/09/04/new-cope-retraction-guidelines-address-paper-mills-third-parties-and-more/#more-132727
[2]https://publicationethics.org/guidance/guideline/retraction-guidelines
一、撤稿场景
相较于 2019 年版指南,新版撤稿指南的一大亮点的是对撤稿理由的进一步具体化,尤其针对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论文工厂问题作出了明确回应。根据更新内容,当论文出现“作者身份无法核实或对研究责任归属存在重大疑虑”时,期刊应启动撤稿程序。此外,指南将“任何形式的不实陈述”均列为撤稿范畴,具体包括“欺骗行为、欺诈(如论文工厂操作)、身份盗用或虚构作者,以及未披露人工智能(AI)参与研究过程” 等情形。
对于同行评审过程存在问题的论文,新版指南也给出了更清晰的判断标准。此前的指南仅将“同行评审过程受损或被操纵”列为撤稿理由,而新版指南则直接列举了具体的操纵方式,如 “虚假评审人、使用论文工厂、引用操纵” 等,为期刊识别和处理此类问题论文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引。
在批量撤稿场景下,指南特别要求期刊和出版商在通知中 “明确说明已发现系统性、有组织且广泛存在的出版流程操纵行为,且该论文是受同一操纵流程影响的系列论文之一”。这一规定旨在解决此前批量撤稿中信息不透明的问题,帮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撤稿背后的整体情况。值得注意的是,考虑到可能存在无辜作者的论文被卷入批量撤稿的情况,COPE在新版指南中首次建议,期刊编辑应在撤稿通知发布前,为相关作者提供论文 “重新评审”的机会,以最大限度保障合规作者的合法权益。
二、时效性与信息透明度
COPE主席Nancy Chescheir在接受Retraction Watch采访时表示,此次修订 2019 年版撤稿指南的部分原因在于 “撤稿数量不断增加”,以及 “学界对撤稿时效性和流程规范性的担忧日益加剧”,但最关键的驱动因素是 “同行评审过程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,如论文工厂的泛滥”。
时效性始终是撤稿指南关注的重点。新版指南与旧版一致,强调撤稿通知应在 “编辑确认论文存在严重缺陷、具有误导性或其他不可靠情形后,尽快发布”。同时,新版指南进一步重申了这一原则,并明确列出了不应成为撤稿延迟理由的情形,包括“作者或其所在机构不配合或未及时回应”“尚未发表的信件或评论对论文提出重大质疑” 以及 “机构调查尚未得出结果”等。
然而,对于指南中 “尽快发布” 的表述,部分学者提出了进一步细化的建议。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副教授Andrew Grey长期致力于识别问题论文并推动其撤稿,他认为,新版指南中 “减少对机构对研究者行为或出版诚信评估的依赖” 这一调整值得肯定,但相关表述 “应更加清晰,让期刊工作人员明确,在大多数情况下,无需等待机构调查结果即可做出编辑决策”。此外,格雷还指出,指南中关于撤稿通知发布时间的建议 “过于模糊”,“一旦决定撤稿,通知理应在几周内发布,但目前往往需要数月时间”。他进一步举例说明,有时期刊和出版商在收到机构调查报告后,启动调查或完成撤稿流程甚至需要数年之久。
对此,Chescheir解释称,COPE未在指南中设定具体时间期限,是因为不同论文的撤稿决策过程差异较大,所需时间难以统一规定。不过,她同时强调,新版 “关注声明” 指南已针对这一问题作出补充,要求若对可信质疑的调查或解决需要 “较长时间(如数月)”,期刊应发布 “关注声明”,尽早向读者提示潜在问题。
三、同步推出“关注声明”指南
除新版撤稿指南外,COPE 此次还同步发布了独立的“关注声明”指南,旨在填补科研诚信问题处理中的中间环节空白。该指南明确指出,当“期刊编辑判定对某篇论文的质疑具有实质性且可信,有必要向读者提示,但现有信息不足以决定是否需要更正或撤稿”时,应发布 “关注声明”。
指南进一步列出了“关注声明”后续可能的3种处理结果:无需对论文进行任何修改、需发布更正声明或启动撤稿程序,以及相关质疑无法得到解决。同时,指南保留了 “关注声明可作为最终处理结果” 的可能性,这与近期PLoS One针对 4 篇论文发布 “关注声明” 并将其作为最终处理方式的案例相呼应。
四、多方参与与未来展望
新版撤稿指南还特别关注了科研诚信监督中的 “第三方贡献”,明确规定 “若对论文的质疑由第三方提出,在相关且获得许可的情况下,可在撤稿通知中提及该第三方的姓名”。这一举措旨在认可那些积极发现问题论文的 “科研侦探”(sleuths)和读者的贡献。不过,正如Retraction Watch 7月报道中所指出的,尽管多数“科研侦探”支持这一政策,但他们普遍认为,相较于获得署名认可,将不可靠论文从学术文献中清除更为重要。
此外,新版指南还对撤稿通知的规范发布提出了更多要求,包括 “在相关情况下参考外部调查结果”“遵循国家信息标准组织(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s Organization)的最佳实践”,以及 “撤稿通知不应设置付费墙或其他访问障碍”。Chescheir表示,此前部分撤稿通知仅简单提及 “论文已撤稿”,缺乏关键信息披露,“这种不符合内容规范的情况存在严重问题,因为读者需要了解论文存在的具体问题,以保障学术信息的透明度”。
据Chescheir介绍,为制定新版指南,COPE广泛征求了编辑和出版商的意见,开展了文献检索,并参考了各出版商的科研诚信页面。新版撤稿指南的撰写团队成员涵盖编辑、出版商、COPE 个人会员,以及高校和研究机构代表。她同时表示,“虽然我们在指南制定初期未邀请‘科研侦探’参与,但预计将收到所有关注该领域人士的反馈,这些反馈将成为未来指南修订的重要依据”。
对于指南的未来完善方向,Grey建议,后续修订应纳入“具有出版诚信评估经验且能与期刊有效沟通的读者代表”,并“提供配套建议,指导期刊如何处理科研诚信相关疑虑”。随着新版指南的落地实施,COPE有望进一步推动全球科研诚信治理的规范化,为应对论文工厂等学术不端行为提供更有力的制度支持,保障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。

下载:COPE撤稿指南(2025).pdf
参考文献:
[1]https://retractionwatch.com/2025/09/04/new-cope-retraction-guidelines-address-paper-mills-third-parties-and-more/#more-132727
[2]https://publicationethics.org/guidance/guideline/retraction-guidelines
相关文章
全球数据伦理与治理研讨会将于9月18-19日在南非德班举行
2025-09-06
国务院 “人工智能+” 行动:科学技术
2025-08-25
第四届科研诚信与负责任创新学术论坛在烟台落下帷幕
2025-08-24
2025年亚太科研诚信网络大会将于12月1日在曼谷举行
2025-08-23